|
|
|
暴泻 |
暴泻,又名暴注,是指发病突然,以排便次数剧增,泻下急迫为特征的内科急性病证。早在《素问》中已提到针灸治疗“飧泄”。而暴泻的针灸治疗,在唐代《备急千金要方·卷三十》中即有记载:“阴陵泉、隐白,主胸中热,暴泄”。金元时期,《儒门事亲》也强调灸水分对本证的良好疗... |
|
暴痢 |
痢疾是指以腹痛、里急后重,下痢赤白为特征的病证。痢疾一名,见于《济生方》,《内经》称“肠澼”,。暴痢则是指起病急骤的痢疾,症状明显,可兼恶寒发热,好发于夏秋之际。虽在汉代《伤寒论》中已记载“下利便脓血者”可用针刺治疗。但暴痢的针灸治疗首见于《针灸甲乙经·卷... |
|
呕吐 |
呕吐,又称呕、呕逆、呕涌,系指胃失和降,气逆于上所引起的饮食物和痰涎从胃上涌,自口而出的病证。病证名始见于《内经》。针灸治疗呕吐,在《素问》和《灵枢》中都有有记载。晋代《脉经》用针灸治疗实证呕吐;《针灸甲乙经》中太白等59个穴位的主治涉及本证;《肘后备急方》... |
|
呃逆 |
以气逆上冲,喉间呃呃连声,声短而频,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症状,因属胃气上逆,呃呃有声,故称呃逆。
针灸治疗,在《灵枢·口问》篇中已有记载:“故寒气与新谷气,俱还入于胃,新故相乱,真邪相攻,气并相逆,复出于胃,故为哕。补手太阴,泻... |
|
急性腹痛 |
急性腹痛是指胃脘以下,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突然发生剧烈的疼痛而言,其病势急剧,变化迅速,是常见而重要的急性证候之一。针灸治疗腹痛,始见于《足臂十一脉灸经》:“腹痛,腹张(胀)……皆久(灸)足泰(太)阴温(脉)”。《针灸甲乙经》中足三里、复... |
|
奔豚气 |
奔豚气系指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、咽喉的一种病证。奔豚一名,首见于《内经》。因其发作突然,痛苦剧烈,故列入本书介绍。本证的针灸治疗,始于《针灸甲乙经·卷十二》:“月水不通,奔豚泄气,上下引腰脊痛,气穴主之”。之后,从唐宋至明清的针灸医藉多... |
|
癃闭 |
癃闭是指排尿困难,甚则小便闭塞不通的一种常见急证。其中以小便闭塞,点滴不通最为急重。早在帛书《阴阳十一脉灸经》中就提到了癃闭证,《灵枢·热病》还主张刺血法治疗:“癃,取之阴*足乔 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。”。东汉时期的《金匮要略》记载,刺泻... |
|
急淋 |
淋证系指以小便频急,淋沥不尽,尿道涩痛,欲出未尽、小腹拘急,痛引脐中为特征的一种病证。淋证之名,首见于《内经》,有“淋”、“淋溲”、“淋满”等病证。晋代的《脉经》已采用刺足少阴和横骨穴的方法治疗“尿有余沥”;《针灸甲乙经》记载,针灸治... |
|
疟证 |
疟证系指以寒战壮热,休作有时为特征的病证。《内经》对针灸治疗疟证已有相当认识,如《素问·刺疟篇》指出;“十二疟者,其发各不同时,察其病形,以知其何脉之病也。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,一刺则衰,二刺则知,三刺则已,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;不已刺... |
|
狂证 |
以精神躁狂,喧扰不宁,动而多怒、毁物打骂为临床特征的病征,称为狂证。狂名出自《内经》。本病证的针灸治疗,《灵枢·癫狂》篇曾专作论述,提出针、灸、刺血等法救治,如“狂而新发,未应如此者,先取曲泉左右动脉,及盛者见血,有顷已,不已,以法取... |
|
共有 38条记录, 4页,显示 21-- 30 1 2 3 4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