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伉俪寄“药” |
古时有一才女,出身草药世家。仲夏之夜,她思念远离家乡的丈夫,不禁仰天长叹:月圆人不圆,苦矣!于是提笔修书,倾吐衷肠。信云:“摈榔一去,已过半夏,岂不当归耶?谁使君子,效寄生缠绕它枝,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 |
|
|
|
康熙重医药养生 |
康熙重医药养生
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清皇帝康熙,不仅治国有方,使大清王朝出现了“康乾盛世”,而且他对医学保健亦颇有研究,使他成为封建社会里的一名长寿皇帝。
这位开明君主对医药科学,不论中 |
|
|
|
看吴鞠通如何“佩姜”、用姜 |
清代名医吴鞠通常将一块老干姜用小绢袋盛装佩带身上,称佩姜,以避瘟疫邪气。
一天,他在郊外遇见一村妇面白昏倒,守候一旁的丈夫顿足捶胸。问原因,知妇人连日泄泻。吴鞠通诊其脉舌,为寒湿泄泻虚脱日晒晕厥 |
|
|
|
刊行医籍,著书立说 |
刊行医籍,著书立说
图书是表达和保存思想的一种有效方式,是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。儒家重人文,喜欢著书立说。应该说,在儒士加入到医生队伍中以前,有很多医生视医术为私产,秘不外传。但儒医却在仁义济世思 |
|
|
|
开创一代风气的龚自珍 |
“九州生气恃风雷,万马齐喑究可哀。我劝天公重抖搂,不拘一格降人材。”这是清代爱国思想家、诗人龚自珍在鸦片战争前夕(1839年)写的一首著名诗篇。在行将崩溃的封建王朝的“衰世”,这首诗像一阵冲天的惊雷,滚过 |
|
|
|
镌刻在墓碑上的中药名诗 |
在河南省郑州市博物馆内有一块墓碑,高2米许,碑座已失,上面用行书刻着一首七言诗,书法遒劲挺拔,每一句嵌有一味中药名,令人赞叹不已。该诗曰:
乌头早续杏林春,远志高标更除尘;
厚朴晚须成大器 |
|
|
|
近代中医史上方剂学的成就 |
由于近代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,新的经验不断丰富,治疗方法渐趋多样化,作为辨证论治的主要工具的方剂学也随之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。主要表现在对方剂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,大型方书的继续整理和编纂单方 |
|
|
|
金兰升投诗求医 |
金兰升,名清桂,晚年号冬青老人。清代江苏名医,生于同治四年(1865年),卒于1938年,常熟金家村人,系诗书旧族。金兰升初习举子业,诗文有奇气,风流自赏。工书法、金石,尤擅绘事。年二十三,其才不为八股 |
|
|
|
金匾高悬传美名名医匾话 |
"民国年间,上海某富商患病,群医束手,以为不治。独有一位中医认为可救,处方数剂,竟告痊愈。富商很感激,出千元求章太炎先生为题一匾,借重以扬其名。太炎手书四字,曰“第三扁鹊”。富商大惑不解,请教于他人, |
|
|
|
脚气病说 |
公元4世纪,北方已经乱成一锅粥,西晋王朝司马氏兄弟叔侄之间狗一般地乱咬政治这块骨头,彼此厮杀得不可开交。兵戎遍地、烽火连天,时间持续了将近十年。这期间,一向喝酒吃药、高谈老庄的文人们,面临刀刃加颈的危 |
|
|
|
|